SA8000的產生既有人文社會發展的原因,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界對勞工保護的關注。同時也是國際市場上競爭格局失衡的產物。雖然道德規范和國際貿易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但冷戰結束后,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起飛導致發達國家在傳統產品的國際市場上失去優勢,在諸多領域,新興工業化國家已成為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為遏制發展
中國家提高競爭力的手段和途徑,某些發達國家便尋求構筑起種種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在國際商品市場上,廉價的
勞動密集型產品制造國將其大量廉價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市場,沖擊發達國家國內市場,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歐等發達國家把勞工標準同其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的普遍優惠制度掛鉤。在政府的首肯和支持下,SA8000有由民間壁壘走向政府壁壘的趨勢(黎友煥,2006)。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跟國際社會的分工合作越來越緊密。
梁桂全(2004)認為,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中國的實施,是經濟全球化對于中國的直接影響和中國入世的直接結果。從全球范圍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是由兩種社會力量推動的。一種力量是反對資本全球化的勞工運動。勞資沖突的加劇和勞工地位的下降,使得勞工組織要求在企業推行和實施
國際勞工標準以保護勞工的權利。另一種社會力量是“勞工貿易壁壘”SA8000的推行。發展中國家廉價的產品構成了對發達國家市場和就業的沖擊。歐美發達國家企圖通過社會條款與國際貿易掛鉤,以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相對優勢,實行貿易保護和非關稅壁壘。時代的發展使得人們對文化的重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的推行是全球文化、價值觀念的一次碰撞。
田豐(2004)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的核心,引導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價值取向。全球性的愈演愈烈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就是促使企業在享受社會賦予的自由及機會的同時,借助符合倫理、道德的行動回報社會。全球性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同企業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同發展。